1. 首页
  2. 理财攻略

女子840万银行理财变保险,老百姓为何频频被坑?看清变身套路!

《女子840万银行理财变保险,老百姓为何频频被坑?看清变身套路!》全文共计: 1461 字,请耐心阅读!

所谓理财就是对自己的财富进行管理,是一种实现财富保值和增值的手段,而非一夜暴富,消费者如果缺乏正确的理财观念和风险意识,则很可能落入银行理财变保险的圈套。近期就有一女子840万买银行理财,结果却是保险!中兴财富网君就带大家通过这个事件看清其中套路吧!

一、女子840万银行理财变保险,各方推诿,至今未取回

家住哈尔滨的朱女士遇到了一件糟心事。2016年,她和家人在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下陆续花费8100万元理财,40万元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当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朱女士,五年期满后,她不仅可以取回本金和利息,而且与银行正常的利息相比,这款产品的利息要高出很多。

之后朱女士却被银行告知她所购买的不是银行理财产品而是理财保险,而且是要71年后才能取回本金和利息,那时的朱女士已经108岁了。现今,办理业务的保险人员联系不上,银行也是诸多推诿,朱女慧理财财会,士能否拿回这笔资金还未可知。

很多网友不禁感慨,手握这么大笔资金不应该是谨小慎微吗?当事人为何还会签下看似如此荒诞的合同?理财究竟如何莫名变成了保险?

二、且看理财产品如何“巧妙”变身保险

事实上,关于理财变保险的新闻时有出现,虽然各个案例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套路相差无几。

第一步,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博取信任。

一些保险人员穿着和银行工作人员一样的服装,甚至谎称自己就是银行工作人员以骗取信任。

第二步,混淆产品概念,误导消费。

很多人并不知道银行的理财产品其实有两种:一种是银行自己直营的理财产品;一种是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属于第三方在银行寄售,如信托、保险、基金等,银行并不对此类产品负责。当客户提出购买理财产品时,销售人员可能介绍的是理财保险,但又并未解释其中的区别。

第三步,利益诱惑。

面对比银行正常利息要高得多的产品,很多对理财不甚了解或是没有细究的消费者,往往架不住高预期收益的诱惑而自愿买单

三、购买理财产品时,如何避居民家庭理财,免被套路?

1. 首先,不要轻信工作人员的身份。

虽然早在2010年,银监会就明确要求“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驻银行网点”,但实际上存在违规操作的银行也是屡见不鲜。所以,在购买产品前,一定要对方出示工作证。如果是大额资金,可以要求由银行行长出面解说产品,以免日后银行推诿。

2. 其次,识别判断理财产品的类型。

但凡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都会有一个14位产品登记编码,通过中国理财网可以查询编码的真伪,而且合同中也会有相应银行的名称。

再次,抵住高预期收益诱惑。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和风险是呈正比的,那些打着“预期收益高,风险低”旗号的产品,多半都是坑。

3. 最后,倘若不幸被套路,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权。

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新手如何学理财,请求法院判定合同无效。总之,选择理财产品时,提高防范意识是首要的,守好自己的袋子,三思而行。


湖南财经网理财频道直达:http://www.hnstart.com/licai/

湖南财经网理财学校直达:http://www.hnstart.com/xuexiao/licaixuexiao/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nstart.com/licai/licaigonglue/196294.html
本站所有数据资料均来自第三方,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湖南财经网不为内容负责。

标签: 理财变保险    小袋理财跑路    保险理财骗局揭秘    银行理财产品理财变保险    明间自愿互助理财    工作人员    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