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财经要闻

罗汉堂首份报告背后,是一场全球研究协同新模式的实验

《罗汉堂首份报告背后,是一场全球研究协同新模式的实验》全文共计: 1602 字,请耐心阅读!

“我们想做的是,社会科学开放研究的贝尔实验室。”罗汉堂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陈龙说。数字技术日益成熟,也让罗汉堂开放协同的科研新模式成为现实。

1月24日,由阿里巴巴发起的罗汉堂发布《数字技术与普惠性增长》报告,认为数字技术本身对普惠性增长有重要推动作用。

报告称,数字技术在传统意义的企业与市场之外,催生了新的数字平台模式,认为一个有效的平台能够让所有相关方积极参与、互相协作,从而成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的普惠性机制。

在有三位诺奖获得者参与联合执笔的报告前言中,他们提到,中国的经验表明,真正的数字双边平台,能够成为推动普惠性数字渗透的有效驱动力。“多年来,科斯定理中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劳动分工’一直是理解有效资源配置机制的框架。根据这个理论,公司着力解决市场难以协调的问题。开放的双边平台是一种新的制度形式,可以‘解决’特定的协调问题。这调整了市场的边界,并不是说科斯定理不再有效,而是说定理中的某些参数发生了重大变化。”

《报告》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为样本,认为在中国,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金融服务相关的增长模式,具有“惊人的普惠性”,并倡议各国应尽早、尽量广泛地普及数字技术。

而对于数据隐私、技术失业、平台竞争等人类的技术焦虑,罗汉堂的学者们也一一回应,“把现实情况与妄断推测和焦虑情绪区分开”。

这份全文150页的报告是科研大协同的结果,耗时半年之久,验证了数字平台体现的是一种全新交流和协作方式,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

陈龙对记者回忆称,最早响应的斯宾塞,他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紧接着是2016年诺贝儿经济学奖获得者本特?霍姆斯特罗姆,最终包括三位诺奖得主在内的8位学术委员,全力参与了报告的相关工作。

半年的时间内,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8位学者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开启了一场罕见的全球学术协同研究。

以研究经济摩擦为课题的诺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也得益于这次的协同研究——2018年最后一天晚上,更新自己新的研究模型。把这一发现告诉陈龙时,他开心得像个孩子。

“事隔半年后交出的这份《数字技术与普惠性增长》报告,正是体现了罗汉堂的双重使命。”陈龙说。

这一场研究模式的成功试验,得益于数字化技术,更源于罗汉堂项目发起初心。2018年6月26日,罗汉堂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倡议在杭州成立,从一开始,它就不属于阿里巴巴一家公司,而是由全球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顶尖学者们共同发起,研究课题的目标不是服务于公司,而是服务于人类社会。

在罗汉堂的使命宣言里,它被寄予了双重责任,一是理解数字技术如何帮助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其次是帮忙建立一个广泛的研究社区,聚合共识与力量,为解决新问题提供新范式。

有意思的是,这一场全球化科研大协同运动的发生,仍然离不开中国式发展实践。由三位诺奖获得者联合执笔的报告前言中,他们提及了中国实践对经济学的新启示之一:

“多年来,科斯定理中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劳动分工”一直是理解有效资源配置机制的框架。根据这个理论,公司着力解决市场难以协调的问题。该报告认为,开放的双边平台是一种新的制度形式,可以“解决”特定的协调问题。这调整了市场的边界,并不是说科斯定理不再有效,而是说定理中的某些参数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罗汉堂而言,难解的全球命题都已经在议程上,陈龙介绍,很快,隐私保护和数据治理的研讨会将会举办,要集合世界上最杰出的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家,美国,欧洲的学者一起,“为世界的疑难,为科技的疑难,寻找答案。”

“我们想做的是,社会科学开放研究的贝尔实验室。”他说。


湖南财经网财经频道直达:http://www.hnstart.com/caijing/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nstart.com/caijing/caijingyaowen/213876.html
本站所有数据资料均来自第三方,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湖南财经网不为内容负责。

标签: 调整{$}    得益于{$}    边界{$}    罗汉堂首份报告背后,是一场全球研究协同新模式的实验{$}